吕太后本纪的梗概100
吕太后,即吕雉(前241~前180),字娥姁,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
前202年,刘邦称帝,封吕雉为皇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刘邦去世后,惠帝立,吕后掌权,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选自百度百科吕太后本纪 作者怎样布局谋篇
司马迁在这篇文章的开篇就和其他的《本纪》同样的写法,开门见山,点出吕雉的出身还有相关的情况,还把他对这个女人的认识简洁的表明,令读者一目了然,可谓是:开宗明义:
紧接着 司马迁尽数列举吕后在刘邦死后培植吕氏势力、残害刘邦宠姬和诸子的罪恶行径,让读者加深印象,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个女人的歹毒; 接着就是:周勃、陈平等元老大臣联合刘氏宗室诛灭诸吕的惊险斗争,到诛吕功臣们商议迎立刘恒即位的情况;这是斗争的白热化,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最后是作者的评述,振聋发聩,令后人警醒! 这样的布局,合情合理,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彻底认清了吕后的面貌,真是独具匠心!《史记》——《吕太后本纪》的主要内容
《吕太后本纪》写了刘邦死后十五年间汉王朝宫廷内部与朝廷各派大臣之间的尖锐复杂矛盾和惊涛骇浪般的夺权争斗。这十五年本来分为两段,前七年是惠帝在位时期;后八年是惠帝的儿子在位当傀儡,吕后公开出面执政时期。司马迁认为惠帝在位的七年与惠帝儿子在位的八年,实际都是吕后掌权,故而干脆就用《吕太后本纪》为名叙述了这两代皇帝共十五年的历史。而作品在实际上又只是写了吕后与功臣、吕后与刘氏两大政治集团的矛盾斗争,以及功臣与刘氏两大集团联合除灭了吕氏集团的过程,故而这篇作品说是一篇"本纪",实际上乃是一篇有关吕后的传记。但作品在论赞中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段话不仅是对吕后其人的肯定,而且从本文所写的内容拓展开去,写到了整个的国计民生,可以略补正文内容之不足。《吕太后本纪》的情节紧张,语言生动,艺术水平不在项羽、高祖、荆轲、田单等纪传之下。
司马迁笔下的吕后,是一个有气魄、有毅力,对维持汉初局势稳定有过一定贡献的人。但由于她心胸狭隘、私心太重、报复心强,没有政治家的风度;且又自以为是,总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以至于闹得众叛亲离,逼得刘氏与功臣联合起来,把个对创立汉王朝的有重大功勋的吕氏家族毁灭得一干二净,其中可总结的经验教训与应该申明的问题是很多的,现提出以下数端: 一、《吕太后本纪》说吕后有所谓"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实际情况是,说"诛大臣"多吕后力是可以的;说"佐高祖定天下"多吕后力则无事实依据。因为在诸侯反秦期间,吕后一直住在沛县老家;到楚汉战争一开始,吕后就被项羽捉去,在俘虏营里度过了两年多,直到垓下之战前不久才被项羽放了回来。 二、吕后对功臣尤其是对韩信、彭越,为何如此仇恨而必欲杀之。韩信、彭越在楚汉战争期间有过向刘邦讨价还价,对不起刘邦的地方;但从灭项以后是没有任何罪过的,更根本没有反对刘邦的想法。韩信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而盛气凌人、傲慢不逊一类的毛病也最多,刘邦想杀韩信的心思肯定是有的,所以吕后敢于趁刘邦不在京城的情况下,自己决定把韩信杀死,并灭其族;至于彭越,刘邦本来就不想杀,是把他流放到蜀地去,而吕后将其带回来,强加罪名把他杀掉了,而且又是"灭三族",还特别将彭越煮成肉粥,分给诸将喝。吕后为什么如此狠毒?这是由于韩信、彭越等人的才干、功劳、地位,都是吕后特别惧怕的,她怕刘邦死后,她与儿子刘盈都无法驾驭这些人,故而她要趁着刘邦在世,借着刘邦的威望,用刘邦的手赶紧把他们除掉,以保证日后她与她儿子的政权稳固。吕后这种极端害怕功臣的心理在刘邦病死时表现得尤其突出,《高祖本纪》说她一度曾想把这些功臣通通杀掉,说得可能有些过分,但从这里更可以理解吕后对功臣们的疑虑恐惧之情。关于《史记·吕太后本纪》的一个小问题
没有不恰当啊,孝惠妻子只能叫皇后,吕后是孝惠的母亲,当然大臣叫太后或皇太后了,高一辈儿啊。这个情节是这样的,孝惠帝(也就是吕后的亲儿子)死的早,没有嫡出继承人,所以找了庶出的儿子充数,冒充嫡出,其实整个事件都是吕后再后面有参与操作。所以第一个后指得是孝惠皇后,后面两个太后都是指吕后,当时吕后当权,也只有她才有能力杀庶出太子。
史记中为什么没有宣太后本纪而有吕太后本纪
因为吕太后执掌天下,相当于天子。宣太后只是执掌诸侯国之一的秦国,没有执掌全天下。所以没有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