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氏家族千年不衰
一、孔子简介
孔子是孔氏家族成为千年望族、儒学世家的缔造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二、 《孔子世家谱》《孔子世家谱》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谱。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每位后裔都能上溯至孔子。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耗资1300多万,历时10年,收录孔子后裔总人数约计达200万,约计2500余万字。全谱共分卷首和五集,共80册,重达125公斤。因此,《孔子世家谱》被誉称为“中国第一家谱”。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有三大创新:一是跨越性别、民族与地域,收入女性、少数民族、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后裔;二是增加个人信息;三是建立数据库。三、《孔氏祖训箴规》孔氏家族的族规族训,是为了维护家族内部的正常秩序,约束族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维持在常规之内。族人凡有违犯族规家训者,会受到家法的相应制裁甚至官府的惩处,严重者甚至被家谱处名。孔氏族人历来重视族规家训的制定与实施,而且族规家训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衍圣公府作为全族的大宗主,颁布有纲领性的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具有指导作用,各地族人必须共同遵循。祖训箴规共分十条:一、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二、谱牒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本。各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三、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氏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四、孔氏子孙徙寓各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役,其正供国课,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五、谱牒家规,正所以别外孔而亲一体。子孙勿得互相誉换,以混来历宗枝;六、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七、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八、圣裔设立族长,给与衣项,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已奉公,庶足以为族望;九、孔氏嗣孙,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婢,凡有职官员不可擅辱。如遇大事,中奉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十、祖训家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下人。 流寓各地的族人,大都能根据大宗主所立的训规精神,结合各所流寓地及本支族人的具体情况,自订家规。四、孔子后裔,人物辈出孔子后七世单传,二代孔鲤,除了“诗礼趋庭”故事,没有更多事迹载于史册,宋时追为泗水候。三代孔伋(子思子),师承孔子学生宗圣曾子,与再传弟子亚圣孟子创立了思孟学派,著有《中庸》,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后追为述圣沂水侯。四代孔白,齐威王曾招为相;五代孔求;六代孔箕,为魏相;七代孔穿,齐魏赵三国交聘,作《谏言》;八代孔谦为魏相,封文信君。先秦孔氏无论是否出仕,均以习儒为业,聚徒授学。此后孔氏家族以儒学为家学,代代相传,尤其在两汉的孔氏先辈奠定了儒学世家的基础。二十代孔季彦谈及古文《尚书》说:“先圣垂训,壁出古文。临淮传义,可谓妙矣!……斯业之所以不泯,赖吾家世世独修之也。”九代孔鲋,又名孔甲,秦焚书坑儒时将儒家经典葬于壁中,隐居嵩山。后携礼器投陈胜,拜博士。第10代孙西汉孔聚(?-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谥“夷”。第11代孙西汉孔臧,孔聚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第11代孙西汉孔安国,西汉著名经学家。历任都尉、谏议大夫、临淮太守等职。晚年,著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书,成为古文尚书学派的开创者。《史记》作者司马迁曾请教经学于他,后世尊其为先儒。第14代孙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卒谥简烈侯。第19代孙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后,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第20代孙东汉末年的孔融(153-208),字文举。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杀。第26代孙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有集传世。第32代孙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有集传世。第32代孙唐孔颖达,经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第33代孙唐孔绍安,以文才知名,隋末为监察御史。归唐拜内史舍人。少年时诵古文集数十万言,曾奉诏撰写《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诗七首。第37代孙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成功劝说藩镇田悦归顺。后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第38代孙唐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监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赠工部尚书。第45代孙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孔子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后不敢侮慢宋使。后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建庙于墓之西南。卒后,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第46代孙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曲阜县)。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后为司农少卿,后迁鸿胪。编有《孔氏宗谱》、《阙里世系》等。第47代孙北宋孔平仲,字义甫。性刚直,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贬官。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与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黄庭坚论元祐人才,誉称“二苏(苏轼、苏辙)联璧,三孔分鼎”。第54代孙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元文宗时,楚中因灾动乱。迁思迪为湖广都事,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遂告平息。第60代孙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一生为官清正,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第62代孙明孔闻诗(?-1643),字四可。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编有《奏议》数卷。第63代孙明孔贞运(1574-1644年),字开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第63代孙清孔贞瑄,字壁六,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因争公道不得而辞官。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第64代孙清孔尚任,知名戏曲《桃花扇》作者,与《长生殿》作者洪升齐名,俗谓“南洪北孔”。博通经学、史学,康熙帝拜为“国子监博士”迁户部主事。后《桃花扇》一剧,被纠举心怀明朝,遂罢黜,遂归故里养老。第69代孙清孔继汾(1725~1786),经学家。有《阙里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卷,《匡仪纠谬集》3卷,《行余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第69代孙清孔继涵(1739~1783),校勘学家。有《微波榭丛书》。第70代孙清孔广森(1752-1786),经学家、音韵学家。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注》、《经学卮言》、《诗声类》等。第70代孙清孔广陶(1832-1890),广州藏书名家。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第71代孙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广森子。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布政使。善隶书,工吟咏,于古声韵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第71代孙清孔昭薰,宇惠如,衍圣公孔传铎第四子孔继汾之孙。嘉庆举人,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刻苦好学,嗜古工诗,好金石学。于曲阜城郊掘得汉、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编成《至圣林碑目》六卷。第72代孙清孔宪彝,著名诗人。第72代孙孔宪铎(1935年生),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学术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第73代孙孔庆东,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第73代孙孔庆翔(1983-),美国偶像参赛者。第74代孙孔繁礼(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苏轼研究专家。第74代孙孔繁星,当代诗人。第74代孙孔繁森(1944-1994),曾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第74代孙孔伯华,名繁棣,字伯华。中医学家,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第75代孙孔祥熙,(1880-1967)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第75代孙孔祥柯,北京译学馆英文专业毕业,山东省议会议员、副议长、山东高等学堂教务长、校长,山东人民赴巴黎和会请愿代表。第75代孙孔从洲,谱名祥瀛,字郁文,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后率部起义。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其子孔令华,娶毛泽东女李敏。第75代孙孔祥吉,当代著名清史学家。第75代孙孔迈(1919─2008),谱名祥哲,历任新华社新德里、哈瓦那、东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外事部主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宣传司司长,广播电视部秘书长兼外事局局长等职。第75代孙孔祥东,国际知名钢琴家。第75代孙孔祥明,当代著名围棋女棋手,至八段。第75代孙孔祥德,香港戏班“七小福”之一,艺名元德,与洪金宝和成龙为师兄弟。第76代孙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又名若君。近代文学家。第76代孙孔令朋(1919─2002),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外贸学院教授、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等职。著有回忆录《风雨人生》(大陆改名为《今生今世》出版》,《大哉孔子》,《孔裔谈孔》,《旷古同钦》,《说孔古今谈》,《论语精句今用新解》。第76代孙孔令馥(1953─),艺名谢雪心,香港粤剧演员。[1]。第76代孙孔泉,外交官,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外交部长助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第76代孙孔令辉(1975─),当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第76代孙孔杰,原名孔令杰,围棋棋手,九段。第76代孙孔令奇(1980─),台湾歌手,美国籍。第77代孙孔德成,男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第77代孙孔德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第77代孙孔兰薰,本名“孔德坤”,台湾群星会时期著名歌星第78代孙孔维克(1956─),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书画家,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1997中国画坛百杰展”。第78代孙孔维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科主任。奥地利Innsbruck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五、为什么孔氏家族千年不衰?孔氏家族千年不衰的传家宝:①《孔子世家谱》;②《孔氏祖训箴规》;③儒家文化。为什么孔德成是末代衍圣公?为什么他的儿子不是衍圣公?
因为在孔德成之后已经取消了衍圣公的称号。衍圣公指的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宋朝,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完蛋了。清朝皇室作为封建余孽,逐渐失去地位,最终走向泯灭,但同样世袭的衍圣公却仍然作为中国道统延续。
孔德成虽然世袭了旧的爵位,但是接受的却是新的思想。在他15岁时,也就是民国二十四年,有感世袭爵位不宜存于民国,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衍圣公”之爵号。但是国民政府以为道统不可废,乃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成为中华民国唯一的世袭特任官。
扩展资料:
一、衍圣公简介: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
册封孔子后裔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封号。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
二、孔德成简介:
孔德成(1920年2月23日—2008年10月28日),字玉汝,号达生,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后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是台湾当时少数的世袭官员之一。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衍圣公
百度百科-孔德成
请问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哪个老师教的好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孔德成、曾任帕瓦罗蒂艺术指导的世界顶尖级声乐艺术指导马克·贝雷依、乌克兰国立音乐学院吉娜等知名专家学者长期在该院执教。
其他优秀教师 李之鉴 男 全国优秀教师 朱东明 男 全国优秀教师 刘玉珂 女 全国优秀教师 陈广文 男 全国模范教师 樊 静 男 全国优秀教师 渠桂荣 女 全国模范教师 罗建平 男 全国模范教师 刘 萍 女 全国模范教师 张现周 男 全国优秀教师 金绪泽 男 全国优秀教师吴伯萧的简介
吴伯萧(1906年-1982年),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基本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生平历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25年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
解放战争至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萧又在英国进行访问。后病逝,享年76岁。
个人履历
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
第77代嫡传孙孔德成写给在大陆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
下面是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成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请为它选填下联。
[ C ]上联:风雨一杯酒 下联:江山万里心 A.天涯共此时B.羁危万里身C.江山万里心D.千里共婵娟河南大学音乐表演硕士好考吗?
老大 这两个学校的音乐专业不是一个档次的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简介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一九九三年始建以来,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在河南省举足轻重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舞蹈、现代音乐等四个系;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心、音乐教师教育、河南传统音乐与戏曲、音乐治疗与心理等五个研究所,并拥有音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建筑面积九千平米,设有数码钢琴教室、视听欣赏室、合唱指挥教室、MIDI教室、三个舞蹈排练厅及可容纳五百人的专业音乐厅。资料室藏书三万余册,拥有中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作品两万余首。 学院现有教职工五十六人,专业技术人员四十八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十二人,中级职称三十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三十八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孔德成、曾任帕瓦罗蒂艺术指导的世界顶尖级声乐艺术指导马克·贝雷依、乌克兰国立音乐学院吉娜等知名专家学者长期在我院执教。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级、省级音乐表演奖、作品奖近三十项,数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的重要演出。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三十余项,出版专著、教材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二零零九年成功将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全剧公演,是河南人第一次把外国歌剧完整地搬上舞台,使学院成为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次完整演绎普契尼歌剧的音乐学院。 学院确立了“把音乐学院建成河南一流、全国同类院校有重要影响的学院”的发展目标,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能力强,能适应未来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道已明,路正阔,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是河南省成立最早的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她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河南艺术学院;1959年更名为郑州艺术学院;1962年河南省高校调整,艺术学院并入河南大学成立艺术系。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河南大学艺术学科的基础上成立河南艺术学院,隶属河南大学。1998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重新组建,将原有的艺术专业的4个系合并,成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2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现设有美术系、美术教育系、装潢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和公共艺术教研部、声乐系、器乐系、音乐学系、戏剧系、舞蹈教研室,有10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美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艺术学、艺术设计学4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还设有音乐研究所、流行音乐研究所、民族声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书法研究所、民俗与民间艺术研究所6个科研机构。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19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0人。目前该学院除有本科外,还有在读硕士研究生269人。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已成为培养河南省及全国艺术人才的摇篮,共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一万多人。其中一大批著名艺术教育家,如谢孟刚、赵子佩、殷晋德、王寿庭、丁折桂、谢瑞阶、贺志伊、马基光、叶桐轩、刘铁华、梁冰潜、武绣艺、杜鹤鸣、王威、丁中一等曾在该学院任教。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如马国强、王宏剑、肖红、谢冰毅、小香玉、陈淑敏、李艳秋等在美术创作、音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近几年来,艺术学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自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62部(套),发表论文、艺术作品520余篇(幅),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6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厅级奖252项。 学院拥有建筑面积16800多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琴房楼和价值尽千万元的教学设备,还拥有功能齐全的音乐厅、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数码钢琴教室和国内一流的录音、音响、电脑作曲设备。资料室共收藏书籍与书画作品8万余册(幅),其中珍藏了一批明、清时期和近现代书画名家的作品以及日本二玄社复制的台北故宫藏画精品。还是河大的好点吧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好考吗 怎么考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一九九三年始建以
来,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在河南省举足轻重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舞蹈、现代音乐等四个系;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心、音乐教师教育、河南传统音乐与戏曲、音乐治疗与心理等五个研究所,并拥有音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建筑面积九千平米,设有数码钢琴教室、视听欣赏室、合唱指挥教室、MIDI教室、三个舞蹈排练厅及可容纳五百人的专业音乐厅。资料室藏书三万余册,拥有中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音乐作品两万余首。 学院现有教职工五十六人,专业技术人员四十八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十二人,中级职称三十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三十八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孔德成、曾任帕瓦罗蒂艺术指导的世界顶尖级声乐艺术指导马克·贝雷依、乌克兰国立音乐学院吉娜等知名专家学者长期在我院执教。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级、省级音乐表演奖、作品奖近三十项,数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的重要演出。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三十余项,出版专著、教材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二零零九年成功将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全剧公演,是河南人第一次把外国歌剧完整地搬上舞台,使学院成为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次完整演绎普契尼歌剧的音乐学院。 学院确立了“把音乐学院建成河南一流、全国同类院校有重要影响的学院”的发展目标,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能力强,能适应未来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道已明,路正阔,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是河南省成立最早的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她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河南艺术学院;1959年更名为郑州艺术学院;1962年河南省高校调整,艺术学院并入河南大学成立艺术系。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河南大学艺术学科的基础上成立河南艺术学院,隶属河南大学。1998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重新组建,将原有的艺术专业的4个系合并,成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2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出自谁的名句?
出自孔德成,孔子7代嫡长孙。